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是全国高校最早成立的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研究的研究所之一。研究所总体定位是:围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两大主题,瞄准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国际型”综合性人才。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18名,包括教授10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名,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15名,全部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双聘院士3名、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环境资源学部委员1名、中科院百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国家海洋领域优秀青年1名。
科研平台
研究所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国际合作示范基地、2011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辽宁省创新团队。研究所建有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温室气体减排实验室、极端条件热物理实验室、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实验室、清洁煤利用实验室等,具有核磁共振成像仪、微焦点X-CT、精密三轴仪、磁悬浮天平、拉曼光谱仪、飞秒激光抽运探测热反射系统、谐波法热物性测量系统等国际领先的高端仪器与设备,为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的开发提供了一流的实验平台。
研究方向
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温室气体减排理论与技术研究、多孔介质传质传热研究、海洋资源利用技术与开发、极端条件热物理研究、高效热管理技术研究、纳米尺度热输运研究、氢能与光催化燃料电池传热传质研究、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清洁煤利用技术研究、能源环境政策研究、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理论与模型开发等。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温室气体减排理论与技术研究、纳米尺度热输运等方向上,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承担项目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学术论文1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国际合作
目前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有教师的不定期互访研究计划及互派学生的协议。聘请海外学术大师1名(Werner F. Kuhs,德国哥廷根大学,德国科学院院士)、海外名师1名(Bruce J. Balcom,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海天学者4名(Amadeu K. Sum,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等)。
人才培养
研究所每年招收本科生30余人,就业率100%,其中45%保送或考取研究生,15%出国留学,40%就业。就业去向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广核、中船重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纺织工业研究院、华能、华为、Intel、上海电气、国家开发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研究院所等,在工作岗位上成为基础理论精、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业务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赞誉。
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研究所采取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并重的培养模式,近年来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学生30余名,包括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西北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年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人次。研究生就业率100%,主要去向为大型国企、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包括中航工业、中航发动机、中科院、国家核电、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我国能源与环境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电话:0411-84708460 邮箱:powere@dlut.edu.cn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